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公告]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公開徵求本系系主任候選人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公開徵求本系系主任候選人,歡迎本系及本校具生化科技專長及副教授以上教師資格者推薦人選。

系主任候選人資格:

(一)具服務熱忱、教育理念、領導及溝通協調能力。
(二)本系佔實缺之專任教授與副教授,經徵得其同意後得為候選人。
(三)凡本校外系具生化科技相關專長及副教授以上教師資格者,經本校生命科學相關系所副教    授以上教師三人以上連署推薦得為候選人。
(四)任期初始時未滿六十二歲。

任期:民國101年8月1日起3年,經系務會議通過後得續任一次。

推薦或申請方式:
(一)本系佔實缺之專任教授與副教授,檢具自(推)薦書。
(二)本校外系符合資格之教師,請檢具自(推)薦書以及候選人詳細履歷資料(含學經歷、研究著作目錄、行政經驗及相關證明文件等)。
(三)申請書及檢具資料請於101年3月31日前,以郵寄或送至本系系辦公室(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系主任選任委員會收。聯絡電話:3366-2279,王慈圓小姐)。


自推薦書請由下方網址下載
http://www.bst.ntu.edu.tw/BST-new/FACULTY-POSITION.html

 

[蘇仲卿教授] 日刊平面媒體的科技報導應有的態度




日刊平面媒體的科技報導應有的態度

        現今電子媒體已經成為民眾消費最多時間的選擇,但是就科技報導而言,電子媒體如只以聲音表達則民眾較難理解內涵,如配合影像則需節目製作的時間而失去時宜性,因此,有時宜性科技消息的報導,日刊平面媒體有其存在的必要。


        1960年代開始,國外名科學家來訪的機會增加,當年筆者為中央研究院出面接待來訪生物科學家,如李卓皓、James BonnerArthur Kornberg等,因而也必要面對新聞記者說明這等學者的來歷與學術成就,有一次還一比一面對記者,在紙上邊寫科學名詞邊說明,將該紙條交給他。但是,第二天見於報紙的消息,名詞對,加上的形容詞與連接的動詞不對而文章完全不對,才知道當年的大報社根本沒有科學背景的記者與編輯。


        時隔近半世紀,由近年見於報紙的科學消息已經沒有往年的荒唐境況,可知我國報社確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現在的新聞報紙所提供科技息完全可靠嗎?以下筆者以最近的親身經驗為例,說明現在的大報社具有一種傲慢體質,扭曲科學信息傳遞的事實。
美國牛肉的進口問題,由美國的來客被點燃的消息見報的當天,筆者根據所收集資料,寫成「美牛問題不止於瘦肉精」 一文,投稿於訂閱的報紙,第二天即見於該報社論及讀者投稿版面,但是受到編輯不合邏輯的刪減;如要刪減有關牛類進化的生理特徵的說明部分則應該全刪,但是卻留下不該留的一小段,產生科學不正確的文脈。筆者雖然向該報社的編輯部提出改進意見,但是沒有任何回音。這是筆者想藉貴刊篇幅公開事實,做為改進天下公器成為正確傳遞科技知識工具的動機。


該報的讀者投稿要求作者表明真名與職業。因此,編輯者知道本人為臺大名譽教授,也應該知道學者以真名發表專業相關文章,必以其學術清譽為保證。假如認為文章品質低劣不能接受則拒收即可。在二戰後的青黃不接年代,由日本教育直接跳進中式大學,未接受過中文課堂教育與考試,以日治時代的「日式漢文」教育為基礎,勉強活過「中文生活」六十多年的筆者,自知所寫中文會有日式筆誤,但是努力半世紀以上的專業,自信比任何報社編輯都不會差。假如要刪改來自專家的專業性文章,送給作者核稿是否應有的禮貌?


筆者所寫的美牛文章,並不是高深的專業學術報告,而以一般讀者為對象的通俗科技報導。是故,經過編輯的刪減而變質的文章,有中學程度生物知識就可以看出有瑕疵。假如有人誤認臺大名譽教授的專業不過如此,那是我對臺大很大的對不起,這是我想請貴刊接受本文的另一理由。

(本文刊登於「科技報導」2012/2月號-[362]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規章] 100-12-21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系主任選任辦法

(http://www.bst.ntu.edu.tw/BST-new/regulations_files/1001221.pdf)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系主任選任辦法
94 12 29 94 學年度第 3 次系務會議通過
953994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院務會議修正通過
100129100學年度第5次系務會議修正通過
1001221100學年度第1學期第3次院務會議通過
第一條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以下簡稱本系) 為辦理系主任之選任、續任及解聘等事宜,依據「國立臺灣大學組織規程」第十七條規定訂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系系主任之選任由選任委員會執行之。選任委員會由本系佔實缺之教師組成,由委員互相推選一人為主任委員。
第三條         選任委員會由主任委員視需要召開,或由應到委員三分之ㄧ以上聯署要求召開。選任委員會需有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始得開會,其決議需經出席委員半數以上始為通過。
第四條         系主任之選任應於現任系主任任期屆滿二個月前完成。遇系主任因故於任期屆滿前去職時,由本系佔實缺之教授或副教授互推ㄧ名擔任代理主任,任期至該學年結束;並於學年結束前改選下一任主任,任期自次學年開始。
第五條         本系佔實缺之專任教授與副教授,經徵得其同意後得為候選人。
凡本校外系具生化科技相關專長及副教授以上教師資格者,經本校生命科學相關系所副教授以上教師三人以上連署推薦得為候選人。
第六條         系主任於任期初始時應未滿六十二歲。
第七條         系主任經選任委員會投票選舉,選舉分二階段,以無記名方式票選之。
第一階段由選舉人於規定時間內赴指定地點領取選票,就候選人中至多圈選三位,當場投票。以選任委員人數五分之四以上參與投票為有效。依得票順序,產生第二階段候選人三人。若候選人不足三人時,直接進入第二階段選舉。
第二階段於選舉日,由選任委員就候選人中至多圈選兩位。實際投票總人數須超過選任委員總人數之三分之二始為有效。以得票數過半者依序推薦,同時註明得票數及得票率,報請院長轉請校長聘任之。
第八條         系主任之任期依本校學年度為準,每任三年,得續任一次。
系主任任期屆滿,擬續任者(續任初始時未滿六十二歲),應於任期屆滿學年之第一學期,向系務會議提出續任聲明,由系務會議決定續任同意案之投票時程及方式,並於當學期完成續任同意。投票率達三分之二以上,投票總數之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則可續任。
第九條         系主任因重大事由,經本系該學期系務會議委員總數三分之ㄧ以上連署,向本院院長提出系主任解聘案,並由院長於二週內協助召開臨時系務會議決定解聘案之投票時程及方式。
系主任解聘案由本系系務會議委員行使同意權,經系務會議委員總額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則解聘案成立,由院長陳報校長於任期屆滿前免除其聘兼職務。
第十條系 主任應迴避續任同意案或解聘案之討論及表決事宜,遇系務會議討論相關案由時,應由出席系務會議委員互選一人擔任主席。
第十一條 本辦法未盡事宜,悉依本校相關規定辦理。
第十二條 本辦法經系務會議、院務會議通過後,自發布日施行。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蘇仲卿教授] 美國牛肉問題不止於瘦肉精

美國牛肉問題不止於瘦肉精
(原文刊登於 http://www.bst.ntu.edu.tw/BST-new/Prof-Su_files/2012beef.pdf)



美國牛肉的進口限制以狂牛病為開端,近年以禁藥瘦肉精的含量為爭議。但是,報端少指出美國牛隻生產違背牛類生理而衍生的問題。

牛是草食動物,有反芻胃而藉胃內微生物的消化作用,可將其他高等動物無法利用的草類為營養物,是小學生即有的生物學知識。一般放養吃草的肉用牛要經過四到五年時間,才能達到大約半噸的上市體重。

第二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貿易外銷衰退,美國玉米生產大量過剩,因而轉用為牛隻飼料,沿用至今。玉米含有大量澱粉,而澱粉是容易消化的聚醣類,與漫長生物進化時程中,反芻動物適應為主食的草類纖維質之消化吸收緩慢者,其營養生理完全不同。在牛隻消化管道內,澱粉的迅速消化引起異常發酵產生多量有機酸,提升酸度,呈現「胃內酸度過高症」,不但導致許多病態、又改變腸內大腸菌的耐酸性而提高屠體的大腸菌污然與病媒性機率,並提升體脂肪比率且降低「營養上必須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雖然有此等弊病,使用玉米為飼料並配合瘦肉精、抗生素、蛋白質補料的「強制治病並改變生理」的飼養方式,可縮短牛隻上市時間為十四到十六個月,經濟效益很大;又有脂肪含量高而肉質軟的好口感,在台灣有「草養的澳洲牛不如美國牛好吃」的口碑。

瘦肉精成為爭議的焦點,顯出進口美國牛為「玉米牛」,因為「牧草牛」決不會吃到瘦肉精。又美國抗生素市場最大客戶為養牛戶(2000 年的調查)的事實也必要正視。由谷歌搜尋很容易找出以上所述之外,「玉米牛為病態牛而為不衛生食品」,「玉米牛的高脂肪與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與心血管疾病流行率有關」,「美國從紐西蘭及澳洲進口牧草牛以應消費者需求」等觀點與事實,是否應考慮為訂定上市進口牛肉品標示內容,以及宣導食品營養指針的依據?

蘇仲卿

蘇老師文集: http://www.bst.ntu.edu.tw/BST-new/Prof-Su.html

[演講] 2/20 Application of novel high-throughput proteomics system, the Micro-Western Array, on biomedical research

講題:Application of novel high-throughput proteomics system, the Micro-Western Array, on biomedical research

講者:褚志斌博士(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 國衛院儀器中心蛋白質核心實驗室指導PI)

時間:2012220日上午1120

地點:3號館 6教室

聯絡人:黃青真 教授 33662276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實務教師] 呂銘洋(呂銘峰) 博士

[生化科技系實務教師] 呂銘洋 (呂銘峰) 博士 


〈行行出狀元〉人生的遠見─創盛基因科技總經理呂銘峰專訪
 採訪/撰寫 林侖靜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 EMBA商學所 
美國普渡大學 生物化學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 農業化學系學士
現任:
創盛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總經理
歷任
賽亞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策略顧問
台大EMBA基金會 / 執行長
中華民國生物產業發展協會 / 會員委員會主任委員
台北市生物產業協會 / 理事
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 / 兩岸藥學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立清華大學 / 副教授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普渡校區 / 醫學講師
賽亞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事業發展處副總經理
國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業務處副總經理
中國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開發處副總經理
台灣葛蘭素大藥廠 / 醫藥事務處處長
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 / 常務理事
財團法人製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 董事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 諮詢委員


早期的台大農化系,由於同在當時聯考分類的丙組,台大農化系,幾乎是僅次於台大醫學系的第二選擇,當時培養出的一批優秀學生,今日分布在台灣的各行各業中成為優秀的中流砥柱,包括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台北市長郝龍斌、賽亞基因科技總經理陳奕雄、台大金傳春教授等人。目前任職於創盛基因科技的呂銘峰總經理於台大農化系畢業後,赴美攻讀博士,回台後又唸了台大EMBA,科技與管理專業兼具,對於業界實務與未來趨勢方面,都頗有精到的見解,這次他接受筆者的專訪,侃侃而談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經驗。
台大哪裡好?─ 視野的奠定
當年的農化系不像今日越趨精細的科系分類,修課的內容十分龐雜;包括生物化學、生物科技、食品製造加工等等不同方面的基礎建立,實驗分量重,讓大家日後能夠各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深造。當時呂銘峰對生化、基因很感興趣,但當時台灣基因體學才剛起步,許多資訊都不足,加以當年出國風氣也十分鼎盛,班上將近三分之二的人都出國,他便選擇了美國普渡大學進修博士,期望從中獲得最新的概念與技術。
而回想起自己在台大求學最受啟發的部份,呂銘峰認為是多元視角的建立。由於台大是綜合性大學,各種學院都有,能夠廣泛的開展人生的視野與態度,建立整體的觀念。呂銘峰在大四的那年,修了大量外系的課,包括文學、哲學、歷史等等,目的就是讓自己接受不同的訓練,不侷限於固定的框架之內。呂銘峰表示,人往往會太執著自己知道的事情,就像瞎子摸象,永遠只能知道事情的一部分,而藉由這樣的訓練,讓他未來能夠時時轉換各種不同的觀點去檢視事情,嘗試看清事情的全貌。
自我的要求
拿到了博士學位,在美國教書幾年後,呂銘峰回到台灣。一開始他先在清華兼課,不久正好遇上葛蘭素藥廠在找一個Medical Director的機會,呂銘峰便轉往業界發展,那個時候他們產出很多新藥,像全世界的第一個口服B型肝炎疫苗、偏頭痛的藥等等。對於工作,呂銘峰一直投注很大的熱情,他好奇每個人的生命基本組成明明都差不多,為什麼最後在身體或心靈上差異性那麼大?而為什麼不同的藥在不同人身上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即使到今天,這個領域仍有許多複雜難解的謎,因此呂銘峰一直不斷的充實中西醫理論、另類醫療、能量醫學等,去探索更多不同的可能。
到了業界後的呂銘峰發現,很多人會認為學校所學的東西在業界用不上,但事實上越高科技的東西,學術背景越重要。雖然一開始可能會連不上,但後來習慣業界的操作模式和方法後,就會慢慢連上,特別是生物科技這個領域,如果沒有一定的訓練,是較難切進去的,需要許多尖端的技術和概念。後來呂銘峰也再去進修了EMBA的program,因為在任何一個科技專業的公司,如果企圖想要往上走到管理階層,面對跨部門的管理需求,就必須補足自己在管理知識上的不足。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專精到多精是必然趨勢,他提醒年輕一代,做任何事還是要看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台灣這個環境因為尚未發展出完全成熟的體制,管理階層看似是較高的階級,事實上在美國有很專業的產業分工環節,如奇異(GE)公司,有些研發人才的薪水甚至高過管理階級,一輩子就專職在研發上,而不碰觸管理層面的事,呂銘峰認為年輕人就應該專注在自己的興趣上,搞清楚自己的方向,才能做得好、做得久。
此外,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專業上的能力固然重要,本身特質更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呂銘峰以有一次參加美國奇異公司(GE)提供的訓練program為例,他們的訓練中心事實上24小時都在觀察員工,不只是上課的表現,包括和同事的互動也在觀察範圍之內。他們甚至在訓練中心內提供許多食物,在離開中心的時候會檢測員工體重是否增加,以觀察員工是否有控制力。從這個例子可以發現,美國許多公司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麼大,他們本身對於人才就有嚴格而完整的要求,這也是年輕一輩應該自我提醒的。
生技產業在台灣
許多人認為製藥業在台灣是沒有優勢的,關於這一點呂銘峰並不認同。呂銘峰以瑞士、瑞典為例,他們人口雖少,卻能夠在製藥方面成為大國,主要就是他們以整個歐盟作為市場,並且以東歐國家如波蘭作為測試地;台灣本來具有技術領先的優勢,但之所以走不出去,因為台灣過去的鎖國,導致很多東西不能去中國測試,而台灣最大的市場也在中國,這就把台灣卡死了,所以台灣錯過了很多次機會。瑞士、瑞典能夠成為製藥大國就在於他們本國研發出專利,到便宜的地方當作臨床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先進的國家以未開發國家為試驗基地是一個過程,慢慢的所有地方發展起來後,都可以以這套遊戲規則去開發出新藥,這個產業才會起來。而製藥廠業的價值鏈比一般產業來的長,只要研發出一種新藥,就可以獲得很高的利潤,目前看來這個產業在台灣還是很有機會的。
而近來呼聲頻頻的農業生技產業,呂銘峰分析它的歷史背景是源於蔣中正時代帶了大量部隊到台灣,人口大量增加的結果,必須研究如何育種以及單位面積生產量的提高,以供應足夠的糧食。而時至今日,由於先天地理條件上的面積不足,台灣致力發展精緻農業,但精緻、高價也意味著量少,量少的情況下很難擴張成一個大的產業,發展出足以供應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因此目前台灣只有個別單獨的「農業達人」。但未來如果想要大量生產農作物,還是需要靠充足的空間做為生產基地,未來若開放台灣農民前去大陸發展農業工業,如何保護台灣人專利的相關配套政策,就是重要的關鍵。
「看長不看短」的人生哲學
當問及呂銘峰對於目前景氣不好,年輕一代處於龐大就業壓力下的焦慮該如何因應?呂銘峰指出,其實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看長不看短」。像現在的中研院長翁啟惠,當年是他學長,他選擇的題目是很冷門的題目,很多人都不去碰的,但是他一直鑽研在這裡面,做到今天就是世界一流。換言之,找到優勢的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興趣。任何一個領域只要堅持做下去,就有出頭的機會,而堅持的動力就根源於興趣。因此他認為新鮮人在職場上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要因為薪水的差距,隨意選擇一個跟自己個性不符合的事情去做,那是自找麻煩;對於職場起步時幾次的換工作,也不要太擔心,可以藉由不同的嘗試尋找自己適合的方向。
呂銘峰一再強調,人生要看長線,發現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充實自己,培養自己的競爭力,不要總是把自己搞得很忙,要能夠停下來思考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面對每一件事情,要問問自己,只能這樣做,沒有其他方法了嗎?只有視野打開了,看得遠、看得廣,才能走出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