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實務教師] 呂銘洋(呂銘峰) 博士

[生化科技系實務教師] 呂銘洋 (呂銘峰) 博士 


〈行行出狀元〉人生的遠見─創盛基因科技總經理呂銘峰專訪
 採訪/撰寫 林侖靜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 EMBA商學所 
美國普渡大學 生物化學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 農業化學系學士
現任:
創盛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總經理
歷任
賽亞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策略顧問
台大EMBA基金會 / 執行長
中華民國生物產業發展協會 / 會員委員會主任委員
台北市生物產業協會 / 理事
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 / 兩岸藥學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立清華大學 / 副教授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普渡校區 / 醫學講師
賽亞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事業發展處副總經理
國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業務處副總經理
中國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開發處副總經理
台灣葛蘭素大藥廠 / 醫藥事務處處長
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 / 常務理事
財團法人製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 董事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 諮詢委員


早期的台大農化系,由於同在當時聯考分類的丙組,台大農化系,幾乎是僅次於台大醫學系的第二選擇,當時培養出的一批優秀學生,今日分布在台灣的各行各業中成為優秀的中流砥柱,包括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台北市長郝龍斌、賽亞基因科技總經理陳奕雄、台大金傳春教授等人。目前任職於創盛基因科技的呂銘峰總經理於台大農化系畢業後,赴美攻讀博士,回台後又唸了台大EMBA,科技與管理專業兼具,對於業界實務與未來趨勢方面,都頗有精到的見解,這次他接受筆者的專訪,侃侃而談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經驗。
台大哪裡好?─ 視野的奠定
當年的農化系不像今日越趨精細的科系分類,修課的內容十分龐雜;包括生物化學、生物科技、食品製造加工等等不同方面的基礎建立,實驗分量重,讓大家日後能夠各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深造。當時呂銘峰對生化、基因很感興趣,但當時台灣基因體學才剛起步,許多資訊都不足,加以當年出國風氣也十分鼎盛,班上將近三分之二的人都出國,他便選擇了美國普渡大學進修博士,期望從中獲得最新的概念與技術。
而回想起自己在台大求學最受啟發的部份,呂銘峰認為是多元視角的建立。由於台大是綜合性大學,各種學院都有,能夠廣泛的開展人生的視野與態度,建立整體的觀念。呂銘峰在大四的那年,修了大量外系的課,包括文學、哲學、歷史等等,目的就是讓自己接受不同的訓練,不侷限於固定的框架之內。呂銘峰表示,人往往會太執著自己知道的事情,就像瞎子摸象,永遠只能知道事情的一部分,而藉由這樣的訓練,讓他未來能夠時時轉換各種不同的觀點去檢視事情,嘗試看清事情的全貌。
自我的要求
拿到了博士學位,在美國教書幾年後,呂銘峰回到台灣。一開始他先在清華兼課,不久正好遇上葛蘭素藥廠在找一個Medical Director的機會,呂銘峰便轉往業界發展,那個時候他們產出很多新藥,像全世界的第一個口服B型肝炎疫苗、偏頭痛的藥等等。對於工作,呂銘峰一直投注很大的熱情,他好奇每個人的生命基本組成明明都差不多,為什麼最後在身體或心靈上差異性那麼大?而為什麼不同的藥在不同人身上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即使到今天,這個領域仍有許多複雜難解的謎,因此呂銘峰一直不斷的充實中西醫理論、另類醫療、能量醫學等,去探索更多不同的可能。
到了業界後的呂銘峰發現,很多人會認為學校所學的東西在業界用不上,但事實上越高科技的東西,學術背景越重要。雖然一開始可能會連不上,但後來習慣業界的操作模式和方法後,就會慢慢連上,特別是生物科技這個領域,如果沒有一定的訓練,是較難切進去的,需要許多尖端的技術和概念。後來呂銘峰也再去進修了EMBA的program,因為在任何一個科技專業的公司,如果企圖想要往上走到管理階層,面對跨部門的管理需求,就必須補足自己在管理知識上的不足。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專精到多精是必然趨勢,他提醒年輕一代,做任何事還是要看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台灣這個環境因為尚未發展出完全成熟的體制,管理階層看似是較高的階級,事實上在美國有很專業的產業分工環節,如奇異(GE)公司,有些研發人才的薪水甚至高過管理階級,一輩子就專職在研發上,而不碰觸管理層面的事,呂銘峰認為年輕人就應該專注在自己的興趣上,搞清楚自己的方向,才能做得好、做得久。
此外,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專業上的能力固然重要,本身特質更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呂銘峰以有一次參加美國奇異公司(GE)提供的訓練program為例,他們的訓練中心事實上24小時都在觀察員工,不只是上課的表現,包括和同事的互動也在觀察範圍之內。他們甚至在訓練中心內提供許多食物,在離開中心的時候會檢測員工體重是否增加,以觀察員工是否有控制力。從這個例子可以發現,美國許多公司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麼大,他們本身對於人才就有嚴格而完整的要求,這也是年輕一輩應該自我提醒的。
生技產業在台灣
許多人認為製藥業在台灣是沒有優勢的,關於這一點呂銘峰並不認同。呂銘峰以瑞士、瑞典為例,他們人口雖少,卻能夠在製藥方面成為大國,主要就是他們以整個歐盟作為市場,並且以東歐國家如波蘭作為測試地;台灣本來具有技術領先的優勢,但之所以走不出去,因為台灣過去的鎖國,導致很多東西不能去中國測試,而台灣最大的市場也在中國,這就把台灣卡死了,所以台灣錯過了很多次機會。瑞士、瑞典能夠成為製藥大國就在於他們本國研發出專利,到便宜的地方當作臨床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先進的國家以未開發國家為試驗基地是一個過程,慢慢的所有地方發展起來後,都可以以這套遊戲規則去開發出新藥,這個產業才會起來。而製藥廠業的價值鏈比一般產業來的長,只要研發出一種新藥,就可以獲得很高的利潤,目前看來這個產業在台灣還是很有機會的。
而近來呼聲頻頻的農業生技產業,呂銘峰分析它的歷史背景是源於蔣中正時代帶了大量部隊到台灣,人口大量增加的結果,必須研究如何育種以及單位面積生產量的提高,以供應足夠的糧食。而時至今日,由於先天地理條件上的面積不足,台灣致力發展精緻農業,但精緻、高價也意味著量少,量少的情況下很難擴張成一個大的產業,發展出足以供應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因此目前台灣只有個別單獨的「農業達人」。但未來如果想要大量生產農作物,還是需要靠充足的空間做為生產基地,未來若開放台灣農民前去大陸發展農業工業,如何保護台灣人專利的相關配套政策,就是重要的關鍵。
「看長不看短」的人生哲學
當問及呂銘峰對於目前景氣不好,年輕一代處於龐大就業壓力下的焦慮該如何因應?呂銘峰指出,其實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看長不看短」。像現在的中研院長翁啟惠,當年是他學長,他選擇的題目是很冷門的題目,很多人都不去碰的,但是他一直鑽研在這裡面,做到今天就是世界一流。換言之,找到優勢的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興趣。任何一個領域只要堅持做下去,就有出頭的機會,而堅持的動力就根源於興趣。因此他認為新鮮人在職場上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要因為薪水的差距,隨意選擇一個跟自己個性不符合的事情去做,那是自找麻煩;對於職場起步時幾次的換工作,也不要太擔心,可以藉由不同的嘗試尋找自己適合的方向。
呂銘峰一再強調,人生要看長線,發現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充實自己,培養自己的競爭力,不要總是把自己搞得很忙,要能夠停下來思考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面對每一件事情,要問問自己,只能這樣做,沒有其他方法了嗎?只有視野打開了,看得遠、看得廣,才能走出自己的天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